服務熱線:
郵箱E-mail:
發布時間:2021-07-23 | 游覽:806
內容摘要:摘抄自《馬克思主義與現實》雜志2021-04-21 作者:喬茂林 劉旸
習近平以政治家的氣度,以縱觀世界發展大勢的廣度,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以捍衛黨和國家政治安全的深度,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我國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實踐相結合,深刻分析了我國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面臨的新形勢,科學回答了我國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問題。學界關于習近平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重要論述研究,從解讀時代背景、思想傳承、理論內容逐步深入到考察思想效應、方法論體系的層次,取得了一系列理論成果。隨著黨和國家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實踐的推進和相關研究的深化,新的研究需要探究習近平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思想結構與啟示,從而將對這一理論體系的解讀進一步推向深入,立體展現習近平的思想洞察力與前瞻力,最終提供一個關于這一問題深刻論述的更為完備的認識圖景。
一、“三個否定”:歷史虛無主義的政治本質
習近平指出:“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歷史虛無主義割裂改革開放前后中國社會主義實踐史為例證,習近平深刻指出,“這個重大政治問題處理不好,就會產生嚴重政治后果”進一步明確地將歷史虛無主義的性質提升到了危害黨和國家長治久安以及我國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的政治高度。習近平對歷史虛無主義政治本質的科學界定,為開展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偉大斗爭所必需的政治自覺、理論自覺和實踐自覺,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歷史虛無主義的“三個否定”中的第一個否定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習近平的這一判斷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探究主流意識形態的功能,可以發現,主流意識形態反映了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代表著占主導地位的階級的根本利益,發揮著規范思想行為、穩定社會秩序、提供精神動力的作用。正因如此,馬克思指出,“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在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作用是更為顯著和深層次的,它穩定而又恒久地影響著個體、社會和國家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是一種能夠確保黨和國家的制度體系合法化和持久化運轉的信仰體系。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意識形態領域居于核心指導地位,對它的否定就是對我們主流意識形態的否定。而歷史虛無主義就是要潛移默化地向民眾灌輸一套完全不同于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體系,企圖顛覆民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從而逐步瓦解黨和國家的意識形態陣地,最終實現其政治野心。
習近平的這一判斷還具備堅實的史學根據。考察現當代世界歷史,可以看到,社會主義國家和政黨如果在意識形態領域喪失了主導權和話語權,就將不可避免地被引入西方精心設計的“和平演變”歧途。歷史虛無主義泛濫是蘇東劇變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歷史教訓。20世紀中后期,西方敵對勢力利用社會主義國家普遍存在困難和進行改革的時機,加緊意識形態滲透,通過炮制各種馬克思主義“過時論”,打著“思想解放”的旗號,掀起了一股股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思想浪潮,在思想領域造成了極大的混亂,對蘇東劇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正是以20世紀后半葉以來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權興衰史為鏡鑒,習近平指出,蘇共垮臺和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蘇聯歷史、蘇共歷史,否定列寧,否定斯大林,搞歷史虛無主義”。
否定“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是習近平對歷史虛無主義政治本質的另一個重要論斷。這一論斷深刻地啟示我們,與歷史虛無主義的斗爭,歸根到底就是主義之爭、道路之爭。歷史虛無主義的精神實質是要推行全盤西化,將西方資本主義道路視為唯一的出路,例如其“告別革命”旗號背后隱藏的卻是推行“顏色革命”之實。關于這一點,恩格斯早就指出過,“把革命的發生歸咎于少數煽動者的惡意那種迷信的時代,早已過去了。現在每個人都知道,任何地方發生革命動蕩,其背后必然有某種社會要求”。蘇東劇變之后,中國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一面旗幟,但也同時成為西方反共勢力實行“西化”“分化”戰略的重點目標,歷史虛無主義也一度甚囂塵上,來勢洶洶。對此,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對其他救國途徑的嘗試全部碰壁之后作出的歷史性選擇,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
這就啟示我們,回擊歷史虛無主義,必須用事實進一步闡述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是寓于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性之中的。習近平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用事實宣告了‘歷史終結論’的破產,宣告了各國最終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為歸宿的單線式歷史觀的破產”。習近平的這一論斷有著堅實的事實依據和深刻的實踐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源自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文化傳承與發展,根植于中華民族近代100多年由衰轉盛的歷史演進,奠基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百年奮斗歷程,內蘊于新中國成立70多年的不斷探索和改革開放40多年的偉大實踐之中。歷史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中國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走別的道路的可能,也沒有走別的道路的必要。實踐將繼續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封閉僵化的老路,更不是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新路。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對人民和歷史選擇的尊重,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習近平對歷史虛無主義政治本質的又一個科學論斷。習近平深刻指出,“國內外敵對勢力往往就是拿中國革命史、新中國歷史來做文章,竭盡攻擊、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亂人心,煽動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習近平從關乎黨的執政地位的高度出發,揭示了歷史虛無主義的政治本質,展現出強烈的歷史擔當和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的深刻洞察力與高度敏銳性。歷史虛無主義就是通過從根本上背離中國近現代的歷史進程,著力抹黑和解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這一偉大事實,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從根基上動搖黨的執政地位,使黨的領導失去基本的歷史依據。
這就啟示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并系統闡述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源自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是建立在為國家、為人民長期奮斗的歷史之上的。中國共產黨在革命的狂風暴雨中經受住了考驗,在血與火的歷史中不斷成長,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坎坷歷程中經受了鍛煉,在波瀾壯闊的歲月里不斷前行,夜以繼日地出色完成了歷史和人民交付的光榮任務。可以說,黨的執政地位與黨的歷史已經融為一體,虛無黨的歷史就是否定黨的執政地位。習近平這一重要論述啟示我們,如果放任歷史虛無主義的精神污染不管,它就會逐步瓦解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和信任。回顧歷史,可以清醒地看到,歷史虛無主義在一些社會主義國家意識形態領域泛濫,最終成為西方敵對勢力顛覆共產黨政權的重要武器。在新中國歷史上,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歷史虛無主義妄圖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顛覆社會主義制度的一貫險惡政治用心愈發明顯,手段愈發花樣翻新。因此,我們必須及時識破和有力遏止歷史虛無主義借夸大黨在實踐探索中的失誤、污蔑黨的主要領導人等伎倆來否定中國共產黨對國家和人民的豐功偉績的圖謀。
二、科學評價: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哲學方法
習近平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重大理論貢獻之一,就是系統闡述了評價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科學方法,開辟了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評價原則的新境界,從而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提供了哲學方法。
關于歷史的科學評價問題,習近平強調,“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發揚經驗,吸取教訓,在這個基礎上把黨和人民事業繼續推向前進”。這一科學論述啟示我們,正確的歷史評價必須以尊重歷史事實為前提,以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指導。這里所說的“事實”,是歷史規律性的事實,既包括了具體歷史知識,又超越了具體歷史知識,更非隨意剪裁或者拼湊的歷史材料所能比擬。把握了歷史本質也就是把握了歷史的主流和支流,而混淆歷史的支流與主流、現象與本質恰恰是歷史虛無主義慣用的手法。習近平提出的科學的歷史評價體系,繼承了馬克思主義超越樸素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傳統,因而超越了經驗直觀和主觀臆斷。在2016年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進一步指出,“只有真正弄懂了馬克思主義……才能更好識別各種唯心主義觀點、更好抵御各種歷史虛無主義謬論”,一語中的地揭穿了所有歷史虛無主義的唯心主義哲學本質,并指明了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反對這一錯誤哲學的研究方向。
如何辯證地對待黨和國家的歷史教訓,是一個在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過程中必須妥善應對和解決的重要問題。習近平創造性地提出的“三個態度”,即“我們黨對自己包括領袖人物的失誤和錯誤歷來采取鄭重的態度,一是敢于承認,二是正確分析,三是堅決糾正,從而使失誤和錯誤連同黨的成功經驗一起成為寶貴的歷史教材”,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指導思想。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對待自身所犯的錯誤時,是否能夠抱以科學的態度,通常是檢驗該政黨是否對人民真正負責的試金石。習近平創造性地提出的“三個態度”啟示我們,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不是要把黨美化成為一個沒有任何污點和錯誤的政黨,也不是聽不得別人的意見、建議,而是要樹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樣才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具體而言,必須充分認識到沒有政黨不會犯錯誤,能夠完全承認錯誤、深刻分析錯誤、徹底改正錯誤,從而將錯誤轉化為帶領人民繞過暗礁、激流勇進、穩健前行的寶貴經驗和成熟智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與非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重要區別。因此,首先要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不僅要主動發現錯誤,而且要以開放的心態、嚴謹的態度吸取別人批評的有益成分;其次要以科學的方法深入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找到產生錯誤的主客觀因素;再次要堅決糾正錯誤的思想和行為,最大限度地消除錯誤帶來的負面影響;最終要將曾經的錯誤轉換成為黨和國家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為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提供寶貴的歷史借鑒。
“兩個不因”和“六個不能”創造性地為解決評價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中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問題提供了基本遵循,是習近平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又一理論貢獻。重要歷史人物已經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融為一體,因此如何評價前者關乎能否正確看待后者的問題。“兩個不因”要求實事求是地看待歷史人物,“不能因為他們偉大就把他們像神那樣頂禮膜拜,不容許提出并糾正他們的失誤和錯誤;也不能因為他們有失誤和錯誤就全盤否定,抹殺他們的歷史功績,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潭”。“兩個不因”閃爍著唯物辯證法的光輝,承認世界上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啟示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時,要采用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分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把握歷史人物對歷史產生影響的主流與支流,科學認識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
習近平提出的“六個不能”,繼承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精髓,突出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并將其運用于歷史人物的評價之中,從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評價原則。列寧曾指出,“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習近平豐富發展了這一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深刻指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系。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于個人,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于個人。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展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業績來”。這啟示我們,正是因為任何事物都是處于歷史發展的某一個具體階段之中,都是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所以評價歷史人物時,必須還原其所處的時代條件,回到其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才可能得出科學的結論。我們通過“六個不能”,可以清晰透視歷史虛無主義的方法論錯誤。具體而言,歷史虛無主義無視特定歷史條件對歷史人物的制約,無視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今天的社會歷史條件已經比從前優越,以今天的標準苛求前人。這種不承認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片面夸大歷史人物作用的錯誤方法論,本質上屬于已經被馬克思主義所批倒的英雄史觀。
“兩個不能否定”是習近平對馬克思主義歷史評價原則的又一重大理論貢獻。習近平指出,“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這一論斷是圍繞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的具體關系而展開的,在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問題上,不僅具有針對具體問題的理論價值,而且具有普遍意義上的理論價值。“兩個不能否定”對前者的意義在于,批判了歷史虛無主義人為夸大兩個時期在理論、路線、方針、政策上的差異,甚至將兩者的關系放大為分裂的乃至對立的做法。“兩個不能否定”對后者的價值在于,揭露了歷史虛無主義割裂社會歷史發展延續性的慣用手法。關于這一點,習近平指出,“一切偉大的成就都是接續奮斗、接力探索的結果,一切偉大的事業都需要在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中前進”。這就啟示我們,必須以馬克思主義過程性方法論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片段性手法,充分認識并宣傳黨和國家的各個歷史時期雖然存在差異,但本質上都屬于黨帶領人民繼往開來、勇于創新的歷史環節。應當說,發現黨和國家歷史各個階段的差異,比只看到連續性而看不到差異性已經前進了一步,但只停留在發現差異性階段仍然沒有把握到本質,必須進入發現包含了差異性的連續性階段,這個從“看山不是山”到“看山仍是山”的認識過程才真正完成了。
三、立體多維: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踐路徑
習近平不僅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巨大政治危害和隱秘的唯心主義本質作出了深刻論斷,而且給出了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評價原則。這啟示我們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是一場持久的斗爭,不能依賴“一陣風式”的應對,而應該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與此同時,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是一場復雜的斗爭,是一場意識形態領域的綜合較量,決不能單靠某一個或某幾個部門單打獨斗、靠個別措施來被動應對,而要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各個領域和各種力量,堅持立體多維的實踐路徑,從而深入貫徹實施習近平關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重要論述,形成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強大合力。
首先,習近平所指出的“三個否定”啟示我們,必須認識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是一場嚴肅的政治斗爭……是一項艱巨復雜的而又具體細致的政治任務”。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捍衛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從中國走向社會主義歷史必然性的政治高度,來完成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這一重大政治任務。第一,要不斷提高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政治理論素養,學深悟透習近平關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重要論述的思想結構、豐富內涵和啟示意義,提高運用這一科學理論體系指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實踐的能力。第二,要不斷提高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政治責任感,將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貫徹落實黨中央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戰略安排,切實肩負起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這一重大責任。第三,要不斷提高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政治鑒別能力,在歷史虛無主義紛繁復雜的所謂“揭秘”“真相”“紀實”等形式之中,深刻透視其混淆視聽、顛倒黑白、擾亂民心的觀念內核,敏銳把握其“三個否定”的政治意圖。
其次,要持續推進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法治化進程。習近平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指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理應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這是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有之義和重要一環,是批判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借西方價值理念來虛無我們黨和國家文化傳統的關鍵一招。為此,必須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來遏制歷史虛無主義,捍衛英雄烈士,捍衛我們的價值觀念。而要想真正實現這一點,就必須要像習近平所指出的那樣,“不僅要靠思想教育、實踐養成,而且要用體制機制來保障”“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轉化為具有剛性約束力的法律規定”。
在習近平講話精神的指引下,法治力量已經逐步成為打擊歷史虛無主義詆毀、污蔑、丑化英雄烈士的有力手段。2016年10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人民法院依法保護英雄人物名譽權等人格權益典型案例,維護狼牙山五壯士、邱少云等英雄名譽。2018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頒布實施。與此同時,在全面從嚴治黨的大形勢下,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公布,將丑化黨和國家形象,詆毀、污蔑黨和國家領導人、英雄模范,或者歪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行為,列為嚴重違反黨的紀律的行為。2020年6月28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更是將侮辱、誹謗英烈的行為明確規定為犯罪。上述科學的立法、立規旗幟鮮明地維護了英雄烈士的榮譽,展現了黨和國家對英雄烈士豐功偉績的長久緬懷。這說明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捍衛英雄烈士榮譽的法治體系。在此基礎上,應當進一步推動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法治化進程,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從而不斷增強打擊歷史虛無主義的法治能力。
再次,要以文化自信作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精神堤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多個重要場合將文化自信與道路、理論、制度三大自信并提。他深刻指出,“我們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不能數典忘祖、妄自菲薄”。這啟示我們,必須認識到文化自信的缺失是歷史虛無主義產生的深層次根源,文化自信是破除歷史虛無主義的有力精神武器,是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強大精神堤壩。習近平強調,“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認知和運用”,并指出,“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就啟示我們,對文化的自信也就是對歷史的自信,文化和歷史息息相關,文化就是歷史的載體和魂魄,歷史則是文化的根基、傳承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正如錢穆所言,“若一民族對其已往歷史無所了知,此必為無文化之民族”。
習近平所強調的文化自信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必須要堅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積極價值理念和規范體系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和獨特的發展邏輯,是中華民族的根脈和靈魂。筑牢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精神堤壩,需要我們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真正的自信建基于事物本身的生生不息的活力,我們必須超越文化封閉狀態,激發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旺盛生命力。第二,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先進文化,是一種新的獨特的文化形態,是黨帶領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精神支柱。歷史虛無主義對我們黨的領袖人物、英雄人物和先進人物的直接否定和虛無,顯然就是對我們黨領導人民長期以來所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否定和虛無,從而間接、隱晦地宣揚資產階級和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念。可以肯定,如果沒有對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先進文化的自信,我們在這一過程中確立起來的高尚精神與理想信念就會被虛無掉,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使命感就會喪失。因此,必須將文化自信內化為廣大黨員干部和全國人民的心理認同,為破除歷史虛無主義提供精神支持,并將其外化為反對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自覺行動,從而切中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揭露其根本謬誤。
必須全面提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研究層次與宣傳水平。歷史虛無主義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領域的泛濫,與研究和宣傳工作沒有緊跟時代發展和滿足人民群眾學習歷史的需求密切相關。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準確、權威的信息不及時傳播,虛假、歪曲的信息就會搞亂人心;積極、正確的思想輿論不發展壯大,消極、錯誤的言論觀點就會肆虐泛濫”。因此,必須提高重大歷史事件的研究水平,把握其研究脈絡,透視其歷史本質,確定其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中的地位。必須提升重要歷史人物的研究層次,細致深入地掌握研究對象的相關史料,并以歷史唯物主義方法來透視這些材料。要從歷史人物全部的社會實踐入手分析其思想變化,從思想根源來考察其實踐活動,將其置于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下把握其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最終從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高度,通觀并評判其一生的功過是非。
研究為宣傳奠定基礎,宣傳為研究展示效用。在取得扎實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要全面提升宣傳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能力,創新宣傳手段。習近平指出,“在信息生產領域,也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創新,使正面宣傳質量和水平有一個明顯提高”。第一,在內容上要注重突出黨的偉大功績。“我們就是要理直氣壯地讓人民知道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推動我們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哪些歷史性成就,發生了哪些歷史性變革。”第二,要堅持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寫作手法,既能夠深刻展現歷史發展規律,又能夠以豐富翔實的史料來展現歷史細節與人物特點,從而把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寫深刻、寫準確、寫生動。第三,要加快推動歷史知識數字化進程,豐富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工作現代化手段。可以邀請權威專家深度參與,確保宣傳內容的科學性,與此同時,借助檔案、影像等媒介,利用虛擬實現技術,采取設置懸念的講述手法,增加對觀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寓教于樂之中筑牢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宣傳陣地。
最后,必須牢牢把握歷史虛無主義在互聯網時代下的新特點、新表現,與時俱進地豐富應對網絡歷史虛無主義的措施。2013年,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根據形勢發展需要,我看需要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眾所周知,互聯網的興起顛覆了人類加工和傳播信息的手段,極大地提高了人類傳播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但與此同時,互聯網新媒體也在很大程度上具備了強大的“公共話語規范生成力”,能夠“利用強大的媒介社會化的技術滲透力將廣大受眾深度卷入和裹挾在高度媒介化的社會網絡里”。這種新變化對于黨和國家在新時代加強意識形態治理、凝聚主流意識形態共識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對此,習近平指出,“誰掌握了互聯網,誰就把握住了時代主動權;誰輕視互聯網,誰就會被時代所拋棄”。歷史虛無主義在新媒體上泛濫,也就是所謂網絡歷史虛無主義,是我們必須警惕的一種歷史虛無主義新形態,其“呈現出標題化、碎片化、隱蔽性、弱辨析性和時機針對性等特征”。在上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路徑基礎上,必須“盡快掌握這個輿論戰場上的主動權”,有針對性地提出及時性的、直接性的應對策略,多管齊下,最終構筑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堅強的網絡堡壘。
(作者分別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一研究部助理研究員;中共河南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講師)